- 世界精神卫生日|关注职场心理健康 营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
- 广州出台全国首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地方性法规 答记者问
- 大学新生常见心理困惑有哪些?该如何解决?
- 比抑郁症更危险的疾病 双相情感障碍你知道多少
- 患儿扎堆矫治“学习困难” 家长的焦虑情绪更需要开方治疗
- 暑期留守儿童心理自助指南:四个方法应对三大挑战
邮箱:128@zsxinli.cn
手机:1388888888
电话:400-123-4567
地址:深圳市罗湖区莲塘街道鹏兴社区国威路192号鹏兴花园
心理聊吧|你在生活中出现过“情绪劳动”吗?
近日,#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#这个网络话题,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,有网友评论说,“情绪劳动是耐心、爱心、操心的复合词,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,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”。记者注意到,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。
“情绪劳动”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Arlie Hochschild提出,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“情绪劳动”可以被理解为:为了推动任务顺利完成,个体需要压抑真实情感,从而表现出合理情绪的心理过程。对此,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燕在接受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,“情绪劳动”的产生,往往因为自我要求高,以及对他人期待多。而在亲密关系中,它又很容易被忽视,所以会形成一种坏情绪循环。她建议积极自察,转换情绪的同时要积极有效沟通。
“情绪劳动”大多来自“不被看见的劳动”
记者注意到,关于家庭内部的“情绪劳动”,网友们的吐槽大多集中在家务活儿、家庭事务处理这些方面。
家务方面的吐槽最多,有网友说,家务活但凡她不做,整个家就仿佛停滞了,老公就是从来不管,“有时候我只想休假一天不做事,但是没人替我做这些,心很累”。
还有网友说,前男朋友洗完澡会把沐浴露开着口横着放,结果流光了;厨房纸巾用得超快,没多久就要买新的,但永远等她买;吃饭都是她来规划,出门赶车也都是她记时间……现在想起这些都还会生理不适。
有娃家庭则多了对孩子学业监管方面的“情绪劳动”。有位网友说,家里的所有家务活包括不限于:孩子的学习规划和监管,及时阅读大大小小学习群的通知和执行学习任务;买菜做饭,拖地,洗衣服,收衣服,叠衣服,洗厕所,收拾家里所有东西摆放好;计划家里所缺物品,并货比三家,以最优惠的价格购买;接孩子放学,接送孩子参加兴趣班,参加家长会,孩子生病负责送医院,按时吃药。她也尝试过沟通和提醒,但很快就反弹回了原先的生活节奏和规划。
有网友用“给家里买生活用品”举例,听起来好像很轻松、好解决。但事实上,不仅要选品牌、比价格,还要在这个过程中考虑其他家庭成员的喜好、感受等。更糟心的是,买回来后还可能会被家里人吐槽一番:“一下子买这么多东西,这不是浪费钱吗?”“这个纸巾好难用,你是怎么挑的?”她根本不知道如何解释,或者撒个气,或者默默地把委屈吞进肚子里。
在网友们看来,家庭里所有这些情绪上的努力,都属于“情绪劳动”,而被情绪劳动所累的网友们又将这些定义为“不被家人看见的劳动”。
易“情绪劳动”的人内心可能有很多“声音”
针对网友们的这些吐槽和际遇,张燕分析表示,大家所提到的“情绪劳动”,更多表达的是人际关系中,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,继而带来彼此的不接纳、埋怨、委屈、攻击等情绪,是一种在关系里有所付出后,期待对方有积极反馈的心理。
什么样的人容易产生“情绪劳动”呢?张燕认为,从认知的角度来看,这类人群的内心有很高的道德标准和要求,比如,特别喜欢为他人考虑,同时也希望他人能够理解自己,并替自己有所分担等。他们通常追求完美,人际关系中有点强迫观念,也容易产生情绪波动,特别在意外在对自己的评价。
进一步来看的话,面对某一件事时,通常他们的内心能“听到”很多声音,包括来自原生家庭的教育观念,社会的道德约束,以及自我的需要,等等。
张燕以做家务为例来详解这众多的内心声音是如何主导个人行为的,“很多人认为家里必须保持干净,可能是因为父母曾经教育过,然而呢,她的内心其实也不想做家务,就想休息,甚至想‘要是有人替我去干就好了’,一旦不能如愿,只能自己做的时候,就会心生不快,长此以往,可能会积累成怨恨,带来内耗,继而向其他家庭成员宣泄情绪。”
而且这种情绪会循环,其最终根源在于,别人不一定会接受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。他们不仅没做,甚至看起来因为不做,还比自己更加舒服惬意。张燕表示,这是人与人交往相处中常见的心理状态,是不可避免的。但从产生的因素来看,更多的是自我要求高且对他人期待多而产生。
可以用三步来降低“情绪劳动”的不舒服
鉴于网友对家庭“情绪劳动”的吐槽较多,张燕也对症下药,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建议,以避免这种“情绪劳动”带来的不良反应,或者降低这种不舒服程度。
首先要觉察自己的想法,“这里可以用到情绪ABC理论,情绪ABC理论的核心在于,我们的情绪不是由事件本身直接决定的,而是由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所决定的。”张燕表示,调整认知能改变产生的情绪和行为。
如何认知呢?在家庭事务中,遇到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时,先思考“为什么不开心”,把理由写下来,再看这个理由是否真实存在,因为有时的不开心与自己的情感投射有关,比如我们是不是先入为主地给对方贴上了“不良”标签?当意识到这点时,就需要调整成积极认知了。
然后再处理自己的情绪。张燕认为,一个人在做事情时除了满足他人期待,最重要的是要满足自我期待,只有真正顺应内心的声音,才能坦荡。
比如家里打扫卫生,如果你有精力去打扫,心里感到舒服,那就去做。但如果很累不想动,那就安心休息一下。关键的是你做这件事时的心境,把每件事当成乐趣,而不是压力,情绪会轻松很多。身体需要休息、情绪需要滋养,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,不要被道德和你认为正确的想法绑架,同时还可能绑架了家人。因为小事而导致关系紧张,是没有多大意义的,这时你需要更多的自我关照。
最重要的当然是商量解决问题的策略。张燕说,不少人开始做家务的时候觉得自己做是应该的,付出时也会产生自我感动。随着其他人挑三拣四,以及做着做着发现事情越来越多时,才意识到其他人也应该分担,但这时可能其他人做事的积极性并不高,也没有养成习惯。
解决这种困境,也需要讲究方法。张燕建议,把“讨好”变成“示弱”,对于繁重的家务、孩子的教育等事情,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,需要家庭成员的合作。在大家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商量分工,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很重要,先说自己感受,再说期待和想法,达成一致后执行,“当然了,可能在执行时会有反复和拖拉,也没有关系,彼此尊重,给彼此一些时间来适应。另外,积极的反馈也是很重要的,要为对方的付出而感恩。如果暂时做不到,也不强求。”
综合来看,对于家庭里的“情绪劳动”,张燕认为,一家人生活,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,带着问题一起生活才是人生常态,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些“问题”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连接。(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孔小平)